体演文化教学法

十年前我到Williams College当中文组的Language Fellow,有幸跟虞莉教授合教中文二年级,也是在那时候第一次听到“体演文化教学法 ”这个概念。尽管虞老师是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大家,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她很少跟我谈及该教学法的理论,而是通过一次次极为具体详尽地备课、听课反馈让我慢慢了解、领悟体演教学法的核心和精髓。虞老师不是“夸夸其谈”的学者,说的话也从来不让人觉得高深莫测,但是,她常常能用一句简简单单的话点醒“梦中人”。

1.“空手道”
自己准备好了教案,需要跟虞老师讨论、修改。大到上课流程、板块设计、时间安排,小到每一个问题的提出、问题之间的起承转合、每一张图片、每一个道具的使用,虞老师都会帮助我仔细推敲,并且在教案上清清楚楚地标记出来,几乎每次都要花一两个小时。然而,这么一份“完美”的教案,虞老师希望我尽可能地不要带进课堂,而是烂熟于心,在课堂上做一个“空手道”。手里捧着的教案,无形中形成师生之间互动的屏障。放下教案,师者以交流者的身份进入课堂,从而达到最真实、最自然的交流状态。

2. “说人话”
教案上的问题,除了要能准确把握语言点的结构、功能、用法外,我经常被虞老师问到的问题是“生活中我们会这么说话吗?” “你会跟朋友这么说吗?” “学生可以用这样的语气问老师吗?” “这两个说话人的关系是什么?”……。这个思考、调整的过程其实就是摈弃不自然、生硬的,不合乎“情理”的“教师语言”,而是要说“人话”。每一个问题都应出自于一个可以想象的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,而在一个场景中,人物关系、交流地点这些因素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,因为它们确确实实影响着人们语言的选择和运用。需要承认的是,在这样的原则下,想问题、出句子变得更加困难,特别是在中低年级,受制于有限的词语和语法,老师其实是带着“镣铐”跳舞,要想跳好,实在不容易。     

3. “舒服的交谈者”
作为语言老师,我们希望教出什么样的学生?学界对此有很多讨论和说法。我记得虞老师说过,她希望教出来的学生在跟中文母语者沟通的时候能让对方感到舒服。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,但是一细想,便发觉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!要让母语者感到舒服,除了你的语言能力要训练到一定的高度,要让对方听清楚、听明白你的意思,更需要你“会”说话” ,说得巧、说得妙,说出来的话不突兀,不尴尬、不冒犯别人,说出来的话别人爱听,愿意跟你做朋友。一个中文学习者,如果对中国国情、社会文化、人与人的交际行为文化理解不深,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又一次地演练,到了真实的交际场合,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“舒服的交谈者”呢?想到这,真觉得语言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。

前段时间,跟虞老师聊天,她笑说自己十年前功力还不够,对体演文化教学法的了解也只是“皮毛”,十年过去,她自己也有了更多的领悟。于我而言,当年在Williams College有幸跟随虞老师接触到体演文化教学法,让我看到了外语教学的另外一片天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