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海点滴: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赏析课

 
对于艺术价值极高、且有着宏大叙事背景的经典作品,比如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,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导入,激发起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兴趣,是这两年一直困扰我的问题。以至于每次要讲到《寒食帖》《祭侄文稿》,前一天肯定睡不好,半夜起来查找各种资料,中文的、英文的,浩如烟海,越看越不知从何说起。
 
昨天讲《祭侄文稿》,我试图做一些新的尝试。上课之前,没有布置有关书法家颜真卿及其作品的背景调查任务,也就是说上课前,学生对颜真卿和《祭侄文稿》这个作品没有任何背景知识。教学第一步:将《祭侄文稿》呈现在幻灯片上,不显示作品的中英文名,只是作品本身,让学生仔细看三分钟;第二步:了解学生对于这幅作品的直观印象,31个学生有16人认为这幅作品不好看,原因大多是这个作品看起来非常乱(messy)。第三步:问学生,通过观察作品,你认为写字的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下写的?小组讨论五分钟。五分钟过后,学生给出的答案是:nervous, tension, chaotic, relaxed,worried。第四步:让学生在给出的五个答案中,选出一个你认为最不可能的。在这个环节,绝大多数学生都删除了relax,给出的理由相当合理。一个没有任何中文语言背景的学生说:我注意到有的字用墨非常重,我感受到了书写者的力量以及他书写时的专注力,我认为一个人在放松的情况下大概不会这样写。这个论点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。第五步:让学生针对这个作品提出问题。由于学生根本无法读懂作品的内容,他们只能从行笔的快慢、线条粗细这些方面来发问。有学生说:我观察到作品的前几行写得很smooth,可是到后来,开始有很多cross out, 而且有些字笔画非常重,我推测这些用笔很重的字很重要,写字的人想强调这些内容,可是我不认识这些字。说到这,大家都笑了。我紧接着问,这些用笔很重的字都不认识吗?学生找出了“父”、“子” 、“土”、“门”。这时候,幻灯片跳到我提前准备好的“父陷子死”四个字的截图,“陷”没有一个学生认识,“死”字的行书写法,学生也不熟悉,好在一个华裔背景的学生说看起来很像 “死”这个字。至此,所有学生都抓住了“子死”二字,然后猜测这是一个父亲在孩子死了之后怀念孩子的作品,所以是在一种痛苦和悲伤的情绪下写的。当然,学生还是不了解这个作品真正的故事,可是,通过十五分钟的观察和思考,书法家书写的情绪已经抓到了。我觉得这是引领学生赏析经典作品重要的一步,学生也都非常有成就感。
 
之后的二十分钟,我通过多媒体材料将祭侄文稿的历史背景、以及颜真卿本人介绍给学生,以加强学生对这个作品的理解。最后问对这个作品有什么新的认识,他们说这是一个sorrowful and touching的作品,这也是我想要的答案。